新闻动态

我院教师在能源领域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

时间:2025年09月26日      点击:[]

本网讯(易迎欣)近日,学院朱文均副教授联合东华大学罗维教授、浙江工业大学陶新永教授、上海大学卜凡兴研究员在能源顶级期刊《Green Energy & Environment》(中科院1top,IF=14.6, CiteScore:22.0)上发表研究性论文《1T-MoS2 nanosheets with enlarged interlayer spacing vertically bonded on rGO for high-performance lithium-ion capacitors》。朱文均、罗维、陶新永和卜凡兴为论文通讯作者,景德镇陶瓷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。

电动汽车和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,催生了对高能量密度、高功率密度且长期循环稳定的储能系统前所未有的需求。锂离子电容器(LICs)兼具锂离子电池(LIBs)的高能量密度与超级电容器(SCs)的高功率密度,已成为新一代储能装置的有力候选者。然而,不同反应机制导致正负极之间存在显著的动力学失衡——例如负极锂离子嵌入/脱附速度远低于正极离子吸附/解吸,严重制约了LICs的整体性能。因此,开发具有比容量高、反应动力学优异和结构稳定的负极,对获得高性能LICs至关重要。

本文借助3D定向垂直结构、物相调控和异质复合设计策略,提出了一种简易、绿色的制备方法,实现了三维垂直1T-MoS2/rGO复合电极的可控制备。系统研究了电极材料的结构演变过程,并提出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形成机制,最终获得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能的3D垂直1T-MoS2/rGO复合电极。考察了其在LIBsLICs领域的应用,结果表明这种独特结构可获得理想的能量密度、功率密度和循环稳定性,5Ag-1条件下500次循环后容量为500mAhg-1能量密度高达185.7Wh kg-15000次循环后容量依旧保持91.02%。本研究可为高性能电极的设计及构筑提供一种可行策略,同时,所获得材料可广泛应用于电催化制氢、金属离子电池、环境治理等领域。

1. (a-c) 高倍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,(d-f) 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,(g-i) 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图

2. (a) 3D垂直1T-MoS2/rGO复合材料(F1-F3)XRD图和(b) N2吸附/解吸等温线(插图是相应的孔径分布)F2(c-g) XPS光谱结果、(h)拉曼光谱和(i) TG-DSC曲线

3. (a) F2CV曲线;(b)倍率性能(c) EIS结果(插图是等效电路)(d) F2与现有MoS2电极的性能对比图(e-h) F2反应动力学研究(i)结构优势示意图

4. (a)电荷储存机制,(b) CV曲线,(c)充电/放电结果和(d)不同电流密度下的比电容;(e) Ragone图,(f)循环性能

(责任编辑:易迎欣 / 审稿:彭恩仁)


Copyright © 1999-2022 景德镇陶瓷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

地址:景德镇陶瓷大学湘湖校区A1楼  邮政编码:333403  联系电话:0798-8465850

技术支持:景德镇陶瓷大学移动互联协会